從北宋開始,水利事業(yè)有了迅速發(fā)展。流域北部在今連州、韶關(guān)、南雄,南部在今廣州、肇慶、中山,西部在今南寧、桂林,東部在今惠陽、龍川等地,均有灌溉工程(多為陂塘)興修的記載。
據(jù)統(tǒng)計,在珠江三角洲,宋代已有堤圍28處,堤長總計66000余丈,圍內(nèi)農(nóng)田面積24000余頃,主要分布于三角洲西北邊緣。著名的有桑園圍、長利圍、赤頂圍、香鵝圍、金西圍等。其中位于今佛山市的桑園圍有農(nóng)田18000余頃。大型防洪堤這時也開始修建。位于今東莞東的福隆堤始建于北宋元祐二年(1087),全長12000余丈,保護東莞93鄉(xiāng)居民和21000余頃耕地。12條咸潮堤也于同時修建,共長四千一百余丈,以抵御海潮內(nèi)侵。
此外,在三角洲頂部還有其他一些較小的防洪堤,這一時期城市供水工程以廣州修建最多,有甘溪、四井等,還有稱作六脈渠的排水濠渠。宋代還多次修建廣州港。大中祥符四年(1011),廣州知府邵煜修建廣州城內(nèi)濠作避風港。慶歷三年(1043),魏瓘在廣州通海水道上修建船閘兩座。
紹定三年(1230),時人又將這兩座船閘改建為各寬1丈多的雙門復閘門,宋代在廣東一帶普遍使用灌溉提水機械,較多的是用流水轉(zhuǎn)動的筒車、水碓、水碾等水力機械。
本文來自于:0898bsfdc.com